我们和从事空间设计的郑明辉设计师探讨了人与场域的极简关系;
邀请合作超过十年的摄影师 Jamie 谈述感动与改变;
透过照明设计林世秉老师的专业分享,感受光影的艺术诗意。
三个人,三种趣味观点,都拥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。
我们和从事空间设计的郑明辉设计师探讨了人与场域的极简关系;
邀请合作超过十年的摄影师 Jamie 谈述感动与改变;
透过照明设计林世秉老师的专业分享,感受光影的艺术诗意。
三个人,三种趣味观点,都拥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。
美好的光氛必能让生活有更不一样的体验。除了外型线条,我们也持续追求“光”的本质感受,并在这之中掺和些许耐人寻味的诗意。而肯绪照明设计的创办人,林世秉设计师(Ben),则正是用光写诗的艺术家,透过这篇专访,我们将深入了解他个人的创作哲思。
“其实进入北艺大时原本想修舞台设计,但到了大三时便决定往剧场灯光设计发展。”出身自剧场的照明设计师 Ben,述说着过往从剧场获得的宝贵经验。在剧场,大部分事物都会合而为一,变成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事。而往往感性的艺术创作,同样也需要理性层面的涉及,也因此,每个人将不断练习由倾听、梳理手边资料的能力,并分析出制作内容主轴,最后呈现展演于观众之前。
从剧场走入建筑
曾以为剧场与建筑照明没有太多相关,直到这几年 Ben 才发觉,这两者之间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。大部分的执行模式,都可以回溯到当时的训练。有趣的是,他也逐渐发现关乎于空间风格的东西,实则跟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种“时间的艺术”。
Ben 进一步分享,现在很多空间设计,也会有形同文本的故事轴,所呈现的风格,就宛如剧作中角色说话的文法用语,衣着、音效和背景音乐,都是考据了某个时代的视觉特点,再被加以浓缩后的状态。“所以我不希望当访客走进一个空间时,只注意到灯光很吸睛,对我来说那只是设计的一部分;我反而会很期待,他能感受到完整场域的叙事脉络。”
开始之前,我们先了解
剧场的一切,早已根深柢固在 Ben 的意识里。好比剧团推出新戏前,会先进行连串的场地资讯搜集,Ben 在确定接手设计之前亦然,他将先全面地搜罗关于基地项目的讯息和客户需求,从大方向到小细节,能不放过就不放过。这样才能以精准的角度启动执行,提出符合项目并与环境涵构相容的理想方案。
“以建筑外观为例,如果时间允许,我几乎都会去现场基地走一走,从夕阳西下到月亮东升。即使是一样大小的建筑物,只要是不同的立面设计,其中所看到的建筑语汇,全都必须先被分析厘清。”Ben 背后的思维,来自于每件夜间灯光表情都该有所本、有所脉络。土地只有一块,如果每件案子看起来都一样,那找照明设计师的意义不就少了许多吗?
最重要的空间配角
“虽然光线是一个配角,但你问他重不重要?有时候蛮重要的。”
光线之于他,就像是液体,而每一个独立空间,都是个别的容器。使用者会因容器和装填的液体差异,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。借由譬喻传达观点的林世秉继续说着,“每次遇到新的空间时,我就会去思考,这次的主轴到底是什么?故事线是什么?我们提供的氛围又会是什么?”当议题是大面积的城市景观,光线便担任缝合空间的角色,借由多点分布,把不同时空的因子,各区域的人,共同结合一起。但若范围缩小到室内环境时,光绝对是最好的催化剂,只要有足够的光影比例,便能将人们聚集一处,做出隐形的区域划分。
“ 我们喜欢晚上建筑物自己透光出来,而不仅是被灯打亮的概念。自己透光的空间感跟尺度景深,来得更加深邃而迷人。 ”
灯光创作 为的是回应需求
远古时代至今,光始终可以赋予身心安定和温暖。自蜡烛火把到灯泡、LED灯,我们对光线的原始意识仍存。人从以前讲求亮度,转而开始关注省电,接着探讨光氛感受,时代的脚步不断往前进步,然追根究底来看,这一切的演变皆是为了回应人与空间的需求,满足精神寄托。
站在灯光设计师的角度,Ben 建议一般居家,扣除睡觉及工作后剩下的时间,不一定都需要那么亮的光环境,适当的让场域暗下来反而更有疗愈情绪的效果。另外他也就大众普遍的用灯迷思,提出几点看法:包含减少嵌灯与间照的使用,增加不同方向光线表情,不要只有单一从上方打下来的光,还有选用现成可调明暗的灯具,便可增加灯光的无限表情。
另外就他看来,挑选“灯饰的表面材料”也是十分有趣的过程。好的灯,除了提供对的光线品质,可选择符合室内空间元素的材料延伸至装饰灯上,举例来说,当灯具表面材料是镜面金属或亮面玻璃时,在空间中的人们生活模样也会倒映在灯具表面上,届时空间的表情将更加丰富有趣。
空间的灵魂,来自影子的显现
作品涵藏人文艺术底蕴的 Ben,透过隐约而暧昧,贴近生活面的诗意手法,让光晕染在使用者的日常面向,维持一个流动的动态循环。他说,“灯光设计,不只有限定在把东西打亮,我在大部分作品中,都希望借由光影的铺陈变化,关注人与人、人与环境的连结关系。最理想的方式,是将空间的特点融合灯光,并运用光线建立视觉焦点,让人的感知迅速进入情境氛围,有着说不上来的舒适自在”。
10年前大家在讨论见光不见灯,10年后的今天,林世秉稍微把这件事再升级,变成“见影不见光”。因为“光”是必然的存在,视觉上太亮、太平的设计,无法映衬材质间的进出面和细节,所以他希望在灯光编排里,多一些影子的出现。
“毕竟没有影子的空间,怎么会有灵魂呢”?
Q & A
你最喜欢SEED哪盏灯?
我蛮喜欢“CASTLE 堡垒”,白天和晚上各有不同样貌,除了材料特别,空间搭配性也高。另外一个是“WANU 衔月”,玻璃球与弧线的巧妙结合,让照射的光影范围定义很清楚,眯起眼睛,亮灯的圆球就像浮现在半空。
▲ WANU 衔月
平时在家如何用灯光营造不同的情境氛围?
我有设置灯光控制系统,也结合多段开关回路,借此尝试不同的光线表情。满建议大家不要一直关注天花板上的嵌灯,可以跳脱这个思维的话,生活将越来越像生活,也会更加轻松自在。
近年有越来越多灯光设计结合艺术装置的展演,你怎么看?
光线一直是装置艺术中常使用的工具,上个世纪大家会用纯粹的光源体或特殊灯具来辅助装置艺术,但是常迁就于传统光源及灯具的尺寸大小限制,以致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常受到阻碍。近年来LED的发展,的确让许多创作者多了许多的可能性。我认为任何新的尝试都是必要,因为唯有不断地尝试才会走出那个媒材的特性。借由投影或结合多媒体的方式,让整体环境的氛围、照度、串联后产生的意涵感知,确实有逐渐成熟的迹象。
你认为未来居家灯饰趋势有哪些?
未来长照绝对会是趋势。不只老年人,大家晚上起床上厕所,中间都会遇到开灯这件事,已经有许多研究验证,低尺度与低色温的光源对延续人们睡眠是相当有帮助的。所以或许大家对于长照的议题可以转换思维,其实就是提早建立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光环境思维,在我们年纪渐长成为长照的对象时早已习惯属于自己的生活光环境,所以有关舒适生活光环境议题很贴近我们的日常,影响层面相当广大。
我们和从事空间设计的郑明辉设计师探讨了人与场域的极简关系;
邀请合作超过十年的摄影师 Jamie 谈述感动与改变;
透过照明设计林世秉老师的专业分享,感受光影的艺术诗意。
三个人,三种趣味观点,都拥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。
一个好的设计,同时需要动人的视觉传达来激发想像,使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绽放。新品上市前,设计部多半绞尽脑汁规划产品形象照,期盼新品有令人惊喜的深刻印象,而 Jamie 即是那位关键的幕后巧手。双方超过10年的合作默契,完整展现于拍摄成果,在他的影像里,有细节、有画面、有故事、有生活,他不仅捕捉SEED灯的独特性,更宛如将人席卷入另个时空,感知着光氛的温暖和细致。
投射生活风格的影像创作
不光是灯具,Jamie 执行拍摄的空间影像,常散放着生活的况味和温度,与其说在传达画面,更像是阐述场域里所发生的光景。“每一次的快门按下,背后都象征一种生活方式”,他提到在说故事之前,自己必须要有相关的亲身感受,才能进一步转译并投射于影像呈现,与观者产生共鸣,时间一久,将逐渐累积成作品的风格调性。也因此许多摄影师常把工作跟生活融合在一起,毕竟“没有生活,其实也不会有摄影这回事”。
顺着这样的脉络,即使身处科技发展飞快的时代,Jamie 仍抱持强烈的信念,拥戴创作真实性与本质的价值。摄影对他来说既是汇聚创作能量的起始点,也是抒发创想的出口,“我自己养成习惯,会固定产出一些创意的东西”。每当有想法浮现,或处于个人情绪高低潮,他皆借由镜头记录当下,好的、不好的都是生命的养分,某个时间点回头看,那些影像将化作通往过去的钥匙,一张张交叠出回忆的轴线。
观察日常细节,探索感动的因子
过往多年的广告业工作经历,影响 Jamie 许多创作的思维,以前的训练促使他很喜欢四处观察,也晓得因跟果之间的关连。“摄影这个东西有太多面向,是件做『自己的呈现』的事情,所以我从很多不同的人事物去汲取灵感。无论是路上碰到的陌生人,看电影影集、杂志等等,都是一股内化的能量,而且无分大小。要找寻新的东西,我觉得反而是从个人的观察做起,在细微的地方去发掘它。”对他来说这就如身体本能般,每去一个地方即开始注意有趣和不寻常的特点,“你观察习惯后,就可以把这些点连成线索;如果能让这些东西表现在画面中的话,效力就会很强大。”
向着理想持续前进
与SEED合作多年的他回想起一路以来的过程,坦言“早期我们得在有限的资源内完成许多事。不过看到大家的热忱我也很认同,所以我们会不顾一切,努力把事情做好。蛮正向的是一个台湾品牌满 30 年,相对也算有些历史,但你不会觉得它很守旧,反而很灵活,不断地改变跟进步。”在这之中,大家相互有新的火花产生,也让 Jamie 看见SEED在两个世代间的美丽冲击,他形容着,有沟通、有拉扯,但最终尽是精彩的硕果。
访谈过程中,他试图传递一个观念:想感动人,要先想你要感动什么样的人。当摄影涉及商业时,它就是具备行销效益的视觉艺术,尽管是感性的基底,也不忘添加理性分析的成分在里头。平常观察的练习,有助于和目标对象处于相同频率,让表现形式建构出“感动”的心理连结。
用个人力量渲染社会意识
由于拍摄空间每天前往的目的地和工作时间不太一样,难以建立规律和固定的仪式感,一到周末他就会透过工作以外的活动来疗愈身心。疫情爆发前常露营爬山的 Jamie,在家期间开始栽种绿植,也投入冰滴咖啡的研究。这股热爱尝试新鲜事物的性格,同样深植在他主理的 Hey!Cheese 上面。
除了摄影,Hey!Cheese 于多个方面不断蜕变,现今还经营设计报导平台,好奇问 Jamie 背后的原因为何?他形容这就跟喜的埋下光的种子一样,期盼用自己的力量推广文化美学。虽然需要长时间的发酵,但他相信当身边有更多人接触在乎这一块,日渐习以为常,自然可以影响到下一代。说不定未来的台湾社会,大众普遍有一定的美感意识,这不正是我们乐见的吗?
Q & A
从你的角度观察,认为创作人未来的挑战为何?
因为时代疾速变化,要怎样找到独特的定位是最难的东西。或许可以思考不同执行模式的可能性,追求更多纯粹的创意。
平时在家会用灯光营造不同的情境氛围吗?
会。很多人常在意灯具够不够亮,但对我来说灯比较像是营造气氛的物件,所以我不会在意亮不亮。我们家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灯具,吊灯、桌灯、立灯、露营灯等,我会善用每盏灯光的特性,配合心情去调节不同情境。
你觉得“灯”会怎么影响空间画面的呈现?
放在适当的位置就对了!每个环境跟国家都有适合的光线配置,要彻底了解生活习惯的搭配才是好的画面。有时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这个灯很漂亮,但放错位置会直觉它完全不实用,所以拉回生活层面,我认为“位置”是关键,对的地方才有办法引起共感,其他是比较次要的。
我们和从事空间设计的郑明辉设计师探讨了人与场域的极简关系;
邀请合作超过十年的摄影师 Jamie 谈述感动与改变;
透过照明设计林世秉老师的专业分享,感受光影的艺术诗意。
三个人,三种趣味观点,都拥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。
“极简”与“互动”都是深植于SEED灯基因的元素之一,我们相信越简单的本质,越能带出简单的幸福。台湾室内设计界也有这样的一个人,他兼具设计师与插画家的身份,运用简单俐落的线条,分别在不同类别的图纸上,闯出独树一格的名号。他是郑明辉,a.k.a 毛毛虫。
当年命运之神像施展了一场美丽的误会,让从小喜爱画图的郑明辉,误以为建筑主要是画画,因而不小心选读了这门科系。就读后才晓得,建筑其实必须站在理性的观点思考每个细节,并有规则性地将思绪化作图纸,实际上是还满痛苦的过程。直到快毕业之前,朋友送他一本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集,仔细研读后,郑明辉发现原来建筑可以这么有趣,从平面配置、造型,到整体空间的氛围营造,作品溢散的张力着实让他感动不已,才开启了与空间为伍的人生兴趣。
而至今日,他时不时提出令人惊喜的设计,在极简的风景里不断求新求变。借由彻底的梳理,让居者的生活景况更加深刻而美好,也逐渐在室内设计师界发光发热。
始于解决问题的创作本质
设计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,无非在解决问题,室内设计师的日常更是如此。“我们就是在解决客户跟空间的问题,每件设计都是一种破解”。
习惯从建筑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场域规划,郑明辉在操作上最在意环境整体性,举凡平面格局、室内户外的关联性都是首要考量的重点。格局形同空间的“内在”,如果内在没顾好,基本上都只是表面装饰,并不能达到更好的居住品质。于是,他总会先把平面杂症一一解除,再将焦点缩小到材质和色调的安排编列,以促成最为理想的模样。
虫氏极简 — 从事生活与空间的对话关系
“极简设计就是一种生活跟空间的对话关系。”郑明辉简单明了地解释他对极简的看法,空间因生活的加入,自固定的无生命状态而有了生机,彼此相互碰撞产生化学效应,开始涌冒丰富的对话。“我的极简设计,不一定只是形式的呈现,更是在探讨两者(生活跟空间)迸发的关联性。很多住屋的真实面都没那么极简,尤其当家庭单位有小朋友加入,实在难以维持想像中的模式。但屋主仍旧喜欢看起来干净的感受,这时就会衍生借由收纳面的机能转化,允许使用时很乱,但大部分时间将一切琐碎藏起来。这样也是极简生活的一部分”。
自创立设计公司到现在,郑明辉累积出强烈的个人设计调性:大面积的纯净白灰色调,与清爽的木质风味不谋而合,再从中适时添加贴近居住者品味及需求的元素,取得之间的平衡。随屋主喜好所调配的比例,都会架构在一致的材质基调上,这样就能使案件既有独立的样貌,同时具备鲜明的品牌个性。
这一两年来表示“看久了有点腻”的郑明辉,也持续推动自己突破,在场域尝试融入颜色。白色俨然是容搭性最高的色彩,这类空间不管搭配什么颜色,基本上都能创造为之一亮的效果。综观那不刻意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手法,就如同郑明辉语带慵懒,然观点清晰,字字都是多年打磨后的经验言谈。
揉合互动,打造更自由开阔的域地
拥戴着空间因生活、因人的存在,才活络起来的理念,郑明辉创作里的脉络,常可见到人与空间的交流互动,“当人在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经验和方式,就会延伸多样化的视角跟想像。”他形容这件事情本身是很有趣的体验,不管是多种溜滑梯的形式,还是移动墙面、多扇拉门的交叠组合,通通需透过人亲自操作,在家的载体中创造变化。
▲由虫点子操刀设计的 SEED 台中门市,其中可移动的翻板设计让橱窗不光是展示区域,更能让人们走入、近距离探索体验。
也因为这样的变动过程,你的每一天都不无聊,每一天都是新感受。尤其当今人们在家时间是以往的好几倍,趣味好玩的设计,势必为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增添乐趣,在仿佛停滞的时光,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和灵感。
屋宅是固定的,想像是自由的。听了这么多郑明辉无私分享的想法,庆幸当年有那本安藤忠雄的书籍,激励了一个年轻设计人的热血斗志。我们也期待未来他继续依着“虫氏极简”,为世人创造更多佳作,甚至启发如他当年般困惑着的下一代。
▲ 同样由虫点子团队设计的 SEED 竹北门市。
Q & A
一天中你最享受什么时刻?
一天中有两个时间点我很喜欢,一个是半夜,一个是早晨。半夜最安静,可以静下来做想做的事情。由于我睡比较晚,难得早起的话,我很喜欢朝阳进来家里的感觉,很舒服也很充实。但通常这样的时间不多,所以我非常珍惜早晨的时光。
SEED的灯具产品中,你最喜欢哪件作品?
XY(款式已停产)。 我较偏好长吊灯,XY 的外型纤细,细节处理很有质感,远看又非常俐落,灯在空间中有点隐藏起来,低调地扮演重要的角色,所以我一直都非常喜欢那盏灯。
从空间的角度来看,让人感到舒服的光有什么特点?
好的灯光会建立在直接光与间接光上面,能符合使用者的生活模式灵活运用。譬如,直接光比较偏机能性,提供阅读、吃饭看东西等行为,那间接光便是一种氛围,需要放松休息时,间接光可以提供良好的气氛营造。尽管还有色温等细节会影响到光的表现,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两件事还是直接跟间接光的设计安排。
你认为灯具在空间搭配中,属于什么角色?
灯是可以创造层次的要件。到了晚上,灯光会变得非常重要,它可以让整体更有温度;我很在意光线为空间带来的层次,对我来说,灯光应该跟空间同时被设计进去。
从生活中找到乐趣,再将快乐分享给身边每一个人的慧伦(White),总能将脑海浮现的童话,化作引人嘴角上扬,会心一笑的作品。我们仿佛共乘了一台时光机,穿梭到蕴藏天真的远方,那是鼓励你奔放想像的境地,无限挥洒着暖进心房的一道光。
什么样的契机想法,让你想设计 OLO 灯?
开始的方向其实是从光源的演变而来。
带梯形的图象容易让观众联想到灯,譬如之前的相伴(Concom)、阁(China)都是这类梯形造型的灯。当光源从传统E27 和 E14,演变到LED灯,我就想利用新型光源重新演绎这类灯具,让大家直觉感到这是盏灯的同时,中间却篓空没有灯泡,灯体空间有了更多余裕,不用被填满。
第一代的 OLO 诞生后一段时间,我们觉得灯罩很棒,希望让整个系列再升级,因此开始着手桌灯的设计。透过这盏灯的开发过程,我又再度验证减少多余的设计,“少即是多”的道理。尽管画了很多型,后来会意识到,还是要回归产品与空间的搭配性和耐看度,最终就是现在突显灯罩和亮灯氛围的版本。
▲ OLO 桌灯
▲ OLO PC8 吊灯
OLO 这盏灯的设计过程,曾经有什么困难的地方?
因为这盏灯光源设计的新颖性,那时花比较多时间在工程阶段。从灯罩的厚薄度到光氛表现,我们跟工程部不断来回调整做实验,除了灯具基本的散热功能,更得达到理想中整面均匀,看不见光却又有光的感觉。
▲ 反覆测试的灯罩零件
得知获得红点设计奖的当下心情是什么?
以前会觉得产品有大家的喜欢,这样就够了,从来没想过得奖的事,所以虽然知道行销同事在准备,但就不会有太大的期待。得知时真的有种,“哇!大家的力量集结在一起就会实现”。
虽然奖项写我的名字,可是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人,是整间公司的力量慢慢累积的成果。所以我很谢谢SEED大家、谢谢摄影师,是参与这段过程的每一个人,甚至是组装运送样品的部份,大家都做好自己本分,帮作品细节一点一滴的加分,OLO 才有可能得奖。
最近因为疫情,MD 刚好提到本质的力量。他说虽然现在比较艰困,但我们产品还是要持续做好,那个本质有一天仍会被看到。本质力量的发酵实在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,就如同得奖,要有很多好的事情跟人,慢慢累积,才会在今年发生!
▲ OLO Φ 桌灯
描述你的作品关键字?
其实很难一言以敝之。仔细归纳后,首先我希望它给人“ #舒服的踏实感”:提供大家使用和心理上的踏实。或许外型没那么抢眼,却可以跨越流行尺度,长期给你舒适安稳的感受,简单而历久不腻。
另一个我想是“ #童趣”。我很期待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,他们有如收到玩具般的喜悦。线条、结构、色彩,都能让人玩味再三,你可以摸一下,转一下,好看又有趣!
▲ 设计师李慧伦 代表作品
从以前到现在,你在灯具设计的思考逻辑和心情有什么改变?
刚入行时,我大多着重在灯具本身,后来不会只聚焦灯具产品,开始去关注整体场域与生活形态的关系。
视野变广了,自然就会看更多事物,例如家饰、色彩安排而至灯具的配置场所。这也影响我产品渲染的形式。以前图面我只会放产品,配色光影都很干净,现在则会有更多类似角色扮演,揣摩消费者心情的时刻。
设计灵感的发想来源?
我会看各种设计相关的东西,建筑空间、工业产品、工艺品、平面插画、3C产品都会看,再从中找出有趣的元素。
个人对作品有哪些标准?
制作可行性、视觉耐看程度,以及未来搭配的通用性。
在SEED,设计师不会是靠自己完成作品,而是团队。自己闷着一直看,很容易找不出盲点,所以有时设计符合前两点,我就会先提出来讨论。
什么元素是你未来想尝试带入灯具?
我想尝试偏台湾风格的元素,像是磨石子来结合设计。这几年建筑空间和家具、生活器皿的设计都可以看到磨石子的运用,材质也出现更多纹理跟色调可以选择,所以我也在思考带入灯具的可能性。
除了磨石子,我之前有尝试用只有台湾才有的“海棠花玻璃”,不过考量到市场性和品牌风格后就没有继续发展。
设计灯具最有趣和迷人的地方为何?看到场域摆置自己的设计是什么感受呢?
灯具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拥有很多面向的感动。
无论是开、关灯的双重感受,到放在不同空间所展现的层次和调性,它不会只有固定的单一面向,而是在自有的个性上,额外增添了每个人赋予灯具的模样。这跟家具较不一样,因为大部分家具的功能性相对固定,而灯具有千变万化的可能,仿佛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它的位置。这也是我看到屋主家有自己作品的感受,好像经由他们的视角,这盏灯又产生全新性格。
之前有人问说为什么会想要做灯具?我想“灯”是可以一直被留着的物件,随着时间逐渐成为家中的一分子。很多客人搬新家,一些家电或大型家具几乎不会带走,可是他们会把灯拆下来带去新家;也有人因为过去的经验,决定再买一盏SEED灯。灯亮了,家才算完成。
温婉的外表内含天马行空的性格,Rou 经常语出惊人,引发用餐席间的欢笑满堂。她细微的洞察力,让人总能在她身上看见最原初的好奇心。喜欢发散性思考,任新的想法自原点跳脱,最终在各处绽成灿灿创意烟花。
通常如何找寻灵感?
与其说当下开始找寻灵感,我更偏向平常就在建立灵感资料库。我喜欢到处走走看看,一发现有趣的事物,不管是物品或某个墙面、建筑物的花砖,我都会把它们纪录下来,加上我很乐衷重复看旧照片,常常划一画会发觉,这个型好像跟当时某段回忆有关。也因此我的设计不太有固定风格,大多依照脑中的印象发展外型,看自己对什么有感觉来设计。
▲ FIREFLY 流荧
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设计发展?
我会先从情境开始思考。大部分时间我比较常看室内空间的设计,反而不太会一直看产品。先从室内空间图开始发想,闭上眼睛,把自己投射在里头,想着这里会适合什么样子的灯呢?
另一种情形就是心里已经想好要营造什么光氛,进而发展外型,同时也定调未来可以搭配的风格类型,连带接下来的渲染情境都会互相符合。设计的过程我很在乎“空间”,因为有些产品单独看很棒,但不一定有适合的场域搭配;毕竟光大多时候是扮演绿叶的角色,如果在前期设计就能把空间带入,之后的接受度自然会更高。
设计金属灯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?
虽然这样讲很笼统,但其实所有的地方都要注意。由于金属灯相对是质感较高的灯具, 如果能展现制造的工艺精髓,以及做工精致度的部分,便能达到更加分的效果。譬如“圜”这盏灯,就一定要有经验的师傅操作,才能让焊接的地方看起来是一体,而不像两个管子分开焊接。
你认为金属灯就现代空间而言,有什么样的搭配优点?
我觉得金属灯可以带出整体空间的高级大器感。
金属灯相对是精致化的产品,借由材质本身的份量和做工,置放在空间里头往往跟场域相互映衬,可以有加乘的效果。
▲ Photo Credit : 禾川系统家具
“圜”这盏灯从设计到成品时,曾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吗?
遇到最多的难点应该是光源的结构和解决眩光问题的部分。
其实一开始这盏灯想要用LED,后来因为诸多考量,调整成灯泡类型。但 SEED 灯通常不会让人看到灯泡,产生眩光的问题,所以就决定额外加入一个遮光罩。由于原本灯具的线条设计,我们得尝试新的遮光罩固定方式,跟工程部来回调整了好多种可能后,才找出现在最合适的样子。
“圜”算是品牌吊灯系列中,尝试特殊色的设计,当时想法是什么?
设计圜的时候,我想说既然这盏灯的造型偏强烈的装饰性,会不会也能延续这份性格,跳脱品牌的主色系来点新风貌?所以就尝试了低彩度的绿色。会选择这个颜色,是因为我发现这几年大家常用植物来搭配住宅,因此家中或多或少都会带点绿色可以呼应。另外海军蓝则是之前曾有过的配色,再延伸到吊灯使用。
看到设计变“成品”的当下,是什么心情呢?
每次这个时候就是最紧张的时刻。因为在这之前,我们全部都是用 3D 讨论调整,但成品才是最关键的部分。灯具不只是外型,还要有光氛和光影的效果,只有真正看到实体,我们才能真实感受这盏灯的所有细节。我也会紧张是否其他人喜欢这个设计,毕竟产品不能只有设计者自己喜欢,当其他人也在检视,我满期待他们的回应是什么。
妳认为人与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?
我觉得美好的光氛可以变成疗愈生活的一部分。
像是下班后回到家,我习惯把桌灯打开,其他角落就不开灯,一个人享受当下安静的氛围。听听音乐、写日记,让自己从工作的情绪转换为惬意放松的状态。
除了照明,你还希望自己作品能为使用者带来什么感受 ?
其实产品设计就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。以我自己为例,我们日前把老家非常久远的电扇灯换成喜的灯,让以前都是下照的光改成往上打;有了间接光氛之后,大家开始觉得这里很舒服,想待在那边聊天,也会讨论要增加什么家具让这里更舒服。借由光氛的魅力,把家人聚集在同个地方,甚至会产生无形的化学变化,更在乎环境的舒适度。所以我希望我能设计出美好的光氛,让使用者彼此更加亲近,享受生活的乐趣。
兼具设计师与插画家身份, Dou 笔下作品洋溢与生具来的纯挚,她创造的,是片让人脱离引力拉扯的新宇宙,线条中的活力,相互碰撞着内心想望,往往在出其不意间,发射诱动大脑的惊喜火箭!透过多重的感知试验,Dou 温柔地引领我们探索生活的他种可能。
通常什么样的设计,你会选⽤“玻璃”作为灯具主材质?
如果希望光线在空间产生漫射的效果,玻璃会是不错的选择。它本身的纹路、口吹玻璃天然的工艺痕迹(大小不一的气泡),甚至是厚薄度,都会影响光衍生不一样的情境画面,还能有若隐若现的神秘感。
▲ DOU 设计作品:FUJI 富士吊灯
设计“FUJI”时,如何决定以白玉玻璃作为光氛载体?
会选用白玉玻璃,是因为我很喜欢白玉玻璃透出来的光线,它给人一种微微点亮空间的感觉。
我主要会依据设计想要呈现什么样的光氛,决定使用的玻璃种类。同上一题提到,不同工法处理的玻璃会产生各种效果,像“喷砂”、“白玉”都是雾面状态,但传递的光氛感受就差异满大的。
▲ Photo credit : 开门设计
你认为玻璃灯的优点有哪些?
玻璃灯的光比较客气内敛,相较于其他材质它更能赋予一种温柔的质地,我们也会在一些金属灯底下,加入玻璃遮光罩来修饰光氛,让光更加柔和细致。如果追求视觉上的漫射效果,玻璃也具备了这项特点。
另外一点,尽管有些人觉得是缺点,但对我来说是优点,也就是口吹玻璃的独特性 一 每一颗口吹玻璃都会自然生成不一样的纹理和气泡,这是金属加工法无法呈现的特色。你可以享有独一无二的成品,某个程度其实也是种艺术品收藏,所以我一直很想扭转大家认知中要一致性的形象。
设计灯具最在乎哪些事?
设计时,我偏好先想像喜欢的样子,再把这个东西放到空间里面。可能因为过去有艺术相关的背景,所以有时会在乎幻想中的情境,大于使用者实际使用的状况,这会让我陷入感性跟理性相互拉扯的局势。因为设计不是纯艺术,大部分时候要满足使用者需求,胜过幻想中最喜欢的样子。所以首要考虑的还是实用性、搭配度、本身性能,等这些都兼具之后,就会尽量把人引导进我的幻想光景,试图让想像与现实达到理想的平衡。虽然不容易,却是我想努力实践的方向。
▲ DOU 插画中简约而充满活力的线条,洋溢着引人想像的光景。
就你个⼈观察,国内外使⽤者的⽤灯习惯有什么差别?
每个地区因纬度、建筑形式不同,不管是使用情境或对光的需求差异都很大。例如住宅空间比较小的地区,由于能走动的范围相对珍贵,灯最好是越小越不占空间;又或者像欧美一些老宅,先天的建筑条件,以致于他们反而喜欢用可移动式的灯款,如立灯来照亮室内,需要的亮度也不太相同。中高纬度国家的使用者会更在乎局部光氛的营造,胜过全室通亮的情况,不过满乐见的是,现在台湾有越来越多人也会注重起局部光氛的运用。
承上题,这是否会影响你的设计思考?
多少一定会有影响,因为喜的同时销售到许多国家,而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最大的需求,所以设计研发时会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如果不在乎这些需求和使用形式的话,甚至会造成无形的“设计浪费”,像是明明不需要那么亮的灯,可是却配了过亮的光源,因此必须配置更高瓦数的驱动器来匹配,导致损耗的电能也更多。
这一年来,我们尽力避免这样的浪费产生,不断摸索什么样的执行方法,会让光符合质感需求之余,不造成额外的浪费。这个过程很有趣,但确实让设计的难度提高许多,因为不只是设计师,整个团队都必须更加洞悉每一个细节安排。
除了产品本身,你连同包装设计也⼀并参与执⾏。这之中有什么思维?
我觉得一个好产品的成功要件,绝对不会只是产品本身,从收到货开始的每个流程,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情境体验,让人从看到产品到买回家都有幸福的感觉!这些步骤都是小惊喜,让人在使用时,产生更多联想和回忆。所以我个人非常喜欢执行产品设计的完整流程。
我自己每一段好的开箱回忆,都会变成很重要的记忆点,这些小细节让我觉得消费很值得,对物件的印象因此更加深刻。开箱只有一次,打开后就算再装回去,也装不回原本的样子,所以那一次的仪式感格外重要。我们也陆续在包装上进行改变,例如加入零件包,都是希望提升客户的参与体验。
家里有⼀盏好灯的意义和必要性为何?
我觉得家里有好灯的意义,主要是一种营造仪式感的表现。
仪式感其实有满多呈现方式,灯光是其中一个可以轻松改变情景和氛围的作法,我们不用花时间去调整家里物件的排列组合,光是借由灯的色温和亮度,就可以达到氛围的差异营造。就如同太阳让我们有一日的时间差异,节气促使人感受四季变化,好灯也一样,它让空间有更多表情。我在住处放了三盏灯,各会在不同的时间点点亮他们,如此一来尤其在 WFH 期间,更能让自己感知在家的时间感和趣味变化。
▲ Photo credit : 虫点子创意设计 INDOT Interior Design
文 | 品牌主理人 Jen Chen
盛着光的器皿:灯具设计的初衷
回首30年,SEEDDESIGN 一直专注在“灯饰”的本质,将不受风格拘束的灵感,以匠心打造实用简约美学,挑战材质运用的想像,更重视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。近年来随着 LED 科技日新月异,灯光也得以顺应时代演进,在空间中延伸出更多可能。自然地我们也将视角拉高,从灯具本身扩大到空间,重新检视灯光、空间和生活之间的关系。
▲ Photo Credit : 禾光设计
对于灯,大家慢慢从过去在意“够不够亮”的年代,走到了讲求“舒不舒适”的现在。LED 结构的迷你化、色彩的细致多元,与智能控制或数位媒体的高度整合性等,让过往看似奢侈的想望一一成真,灯光与照明的表现大放异彩。然而在一片五光十色之中,我们也不禁反思,什么是人们真正需要的?
灯光的发明,不但延长了人类白天的作息,3C产品和蓝光无时不在的现代生活,也悄悄地扰乱了身心的平衡,甚或颠倒了日夜,#失眠、#焦虑、#疏离等辞汇逐渐成了时下热门关键词。照明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,近年来受到重视并陆续被科学所证实,于是我们得以窥知,人类的生理时钟其实仍深受太阳的影响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规律,依然刻在基因的记忆里。因此,我们隐约感受到一股使命,应善用科技之赐,帮助人们找回生活的本质。
与光同行,回归生活本质
什么是生活本质?佛家有云: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”意即不论行住坐卧,只要能活在当下、体会到安定自然,就在禅里边,也是感受生活的开始。而“光”是生活的重要因素,白天时,从顶上大片洒下富含蓝光的明亮光线,刺激身体的交感神经,使我们精神饱满专注作业;随着太阳缓缓沉入海平面,光线渐变成低色温的暖橙余晖,紧绷的身体也自然放松,准备进入晚间睡眠。光不仅牵动着我们的生理状态,也影响着我们的情绪。
而太阳的光影、色温和照射角度,在不同时序和季节之中的变化,可以成为多元生活型态族群的灯光规划参考——例如在家工作者(WFH),即使无法具体切换工作空间,也能轻易透过灯光的变换,划分工作与生活的场域。这时,LED容易调光调色、甚至智能控制等优势,更能贴近各个年龄层的生活,为不论幼儿或熟龄者,量身打造一个安全与生活质感兼具的“友善光环境”。
▲ 透过灯光的变换,划分工作与生活的场域。
30年来,我们始终认为简约不仅是 SEEDDESIGN 的产品风格,更是一种由内而外、专注而从容、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。“光”所带来的纯粹、幸福和力量,笔墨难以形容。我们期待从光出发,引领人们,把原本将就的生活,活得讲究。
继续探索
Keep it simple — 画下虫氏极简的自由对白
虫点子创意设计总监 郑明辉
日恒系列中的 SOL Mega弓灯,支撑其跨距的弧形灯杆宛如一体成型,自底座往上延伸,尾端悬扣着环形灯罩,自然俐落的线条,有如设计师描绘在纸上的铅笔画迹。为了同时满足纤细外观和支撑的强韧,这盏灯有个关键奥秘 — — 选用“碳纤维(carbon fiber)”作为灯杆材料,并以 Seed-Jack 扣件连接,让灯杆之间达到无线连接。
为何选用碳纤维?
碳纤维主要由碳元素以特定分子排列构成,交织成碳纤维布之后,与复合材料胶合,形成一种具有高强度、高韧性、重量轻等特质的高阶材料。质量比铝还轻,但强度却高于钢铁,因此常见于航天工程、船舶、赛车、运动器材等对性能极度要求的工业产品。而碳纤维成形前的柔软,正好可为 SOL Mega 量身定作它的弧形灯杆 —— 分成三段的弯管,管径随着灯杆延伸出由粗到细的变化,最后无缝接合成一道自然流畅的弧线,其中对公差的精密要求,也大幅提升了制作上的难度。
层层叠出外柔内刚
强韧的碳纤维管身,是以碳纤维布,以手工方式层层紧密交叠而成。首先根据管径,计算出每一层布所需表面积和形状的细微差异,再依照形状,在一张张有着格纹外表的碳纤维布上,裁切出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布块。布块尺寸的精密度,影响着卷起成管状后的碳纤维纹路是否能对接。接着将布料一层一层黏贴于模具内壁,过程中需特别留意每一片布料的格纹走向,确保成型后管身仅有一条整齐对接且纹理自然的合模线。
▲ 碳纤维管身
▲ 可调整光照方向的结构
当前置作业就绪,在模具中心放入充气管,随着机台加热,充气管同时进气膨胀,碳纤维布层也被内外紧密压缩,从柔软布状变成刚硬又坚韧的中空管。取出管子,在表面打磨、喷上透明漆,最后以CNC机台精准裁切端面后,碳纤维管才顺利完工。
Seed-Jack 将彼此无线连接
三段尺寸相异的碳纤维弯管,透过 Seed-Jack 独家扣件,无线衔接成一道完整的抛物线。少了电线的羁绊,更便于使用者组装。质量轻盈的碳纤维管让 SOL Mega 底盘能够维持轻薄,与上方的环形灯罩相呼应,兼具结构力学及美学考量,在空间中划出一道柔中带刚的俐落笔触。
▲ SOL MEGA 日恒弓灯
继续探索
想像与现实的理想平衡|都业勤
2004 年发表的 CHINA 阁 桌灯,除了细腻的手工铜刷边备受喜爱,另一大亮点,便是它令人玩味十足的“DJ Dimmer 调光开关”。
DJ Dimmer 的诞生,来自设计师的贪玩
某次 Meiric 和丹麦客户 Carsten 和 Christian 在样品室席地而坐,边讨论、边把玩灯具时,他忽然灵光一闪:如果开关能和 DJ 拨玩黑胶唱盘一样,来回转动而亮度也跟着变化,应该非常有趣!于是这份异想,被迅速手绘成概念草图,并在研发团队协作下,DJ Dimmer 的构想逐渐成型。
考量到耐久性,最终决定以较稳扎的机械结构,取代电子式零件来打造此开关。山形的底盘下,镶着中心圆齿轮和外圈弧形齿轮,在底盘转动时,两齿轮相互传动至调光器,顺时针方向一转,灯光也缓缓亮起,直觉地让人看见灯光渐强渐弱的旋律。
只是实际生产时,诸多制造面的问题接踵而来,包含齿轮之间如何紧密咬合?底盘旋转时如何保持平稳,又怎么让每盏灯的操作手感一致呢?
为了让齿轮精准地传动,每盏灯具如制作钟表般,都由资深师傅亲自为齿轮一一调校。
透过量治具,将齿轮的相对位置与咬合深度,设定在最佳状态。因应使用习惯,透过齿轮比(gear ratio)的计算,灯具从 Off 到最亮的移动角度设定为120度;底盘中央也嵌入精密机械所使用的“双列角滚珠轴承”(double row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),让运作时的垂直波动,控制在 1.0 mm 之内。而灯具旋转的“扭力值”,亦须经仪器检测,确保操作稳固之余仍手感滑顺。
▲ CHINA LED 阁
在灯具近乎完成前,Meiric 提出最后的疑问:“这样的全新结构,能经得起长期使用吗?”放心,经反覆测试证明, DJ Dimmer 结构至少可来回转动23,000次以上。即便对它爱不释手、天天把玩,这盏灯也足以陪你长长久久!